寶寶不會說、大人也看不出來,疫情對幼兒的影響超乎想像
by 黃敦晴
談起疫情對大人與孩子的衝擊,每個家庭都有訴不完的苦衷。但WHO警告,更嚴重的是現在看不出來的災情──疫情讓幼兒宅在家,也讓他們遭逢無法達成全部潛能的風險,還影響到未來的學習基礎。關鍵在於不冷落幼兒,持續給予他們愛與學習的刺激。
因為疫情,讓孩子長期待在家裡,二個月、三個月、一年、一年半……,對幼兒會有什麼影響?
他們可能會問為什麼、鬧脾氣、作息大亂、不睡覺、吵著要出門,但更值得矚目、現在可能還看不到的是,缺乏跟人互動與刺激,被忽視,可能長期影響心理、認知發展與未來學習。這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(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)彙整40篇研究,包含西班牙大流感、H1N1、新冠肺炎,以及人口普查、嬰幼兒長期追蹤、家長與教師訪談後提出,最大的擔憂與提醒。
疫情對小小孩的影響超乎想像
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指出,新冠肺炎對嬰幼兒最立即的影響,就是作息與環境的改變。因為要避免感染,托育中心多半得關門,孩子得待在家。但是家長仍然要出門或在家上班,所以只好安排不同的人或地方,在不同的時間照顧孩子,很難讓孩子穩定地在一個地方、與相同的人共處、在差不多的時間做一樣的事情。
這讓孩子得不斷適應新的情境與要求,不停地被打斷正在做的事情,面臨新的壓力,或是根本被忽視了。所以,在這段期間,不少幼兒出現一些退化性的行為,例如尿床或又得使用尿布、特別黏人、不睡覺、愛哭鬧、拒絕大人的要求、講不聽、記不住被教過與提醒過的事……。
這些是父母和照顧者看得到的狀況。比較短期的現象,多半可以藉著穩定環境、多關心孩子,聽他們說話,認可與舒緩他們的情緒、或是小兒科醫師的協助改善。但更長期的影響,是看不到的、孩子的內在變化。
首先是他們的社交與情緒等心理發展。美國非營利組織「閃亮未來兒童發展中心」(Their Future’s Bright Child Development Center)的創辦人威克斯(Lucretia Wilks),在密蘇里州開了招收從出生到七歲的托育中心。他告訴美國知名的凱瑟家族基金會的健康新聞中心,在疫情之前,小小孩們每天在一起,手牽手、互相擁抱、緊密地聚在一起玩,是習以為常的事情。但是疫情爆發後,這些情景因為停課、或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,而消失了。
當孩子三三兩兩回到托育中心時,或因疏離了一陣子、或者因為防疫措施,尚無法立刻回到從前,許多孩子出現焦慮的狀況。所以,一同消失的,還有孩子與人親密互動、表達情感、建立信任與關係、形成友誼的社交與情緒發展等刺激和滿足。
提供適當刺激、避免幼兒情感被忽視
更長期地看,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科副教授坦頓(Mini Tandon)指出,有結構的生活與日常儀式是孩子賴以穩定發展、認知學習與日後成功的基礎。所以世界健康組織與跨國的非營利機構早期兒童發展行動網絡(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ction Network)就呼籲,大家要正視,疫情把孩子們放在無法達成全部潛能的風險中。因為這正是孩子腦部快速成長的關鍵時期,錯過了這個成長窗口,也會影響將來學習的基礎。各界應該盡速採取行動,降低孩子被忽視、缺乏足夠的刺激與關愛等情況,幫助孩子預防這些問題。
雖然為了防疫,的確有需要關閉某些托育設施,並且保持孩子的社交距離。但大人仍有很多可以著力之處,避免孩子長期與人疏離、被忽略。在美國,忽視幼兒的情感,也被視作一種虐待。
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報告指出,大人要多留意孩子們在疫情時的遭遇,包括停課、被迫待在家、暫請親友照顧、改變作息、被冷落或放任不管、身體與社交活動變少、入睡困難、過度使用電子產品、不健康地飲食、與人疏離。在發現異狀時,盡早干預與回復正常。
在疫情期間,則要盡量少讓13歲以下的孩子代替大人照顧弟弟妹妹,因為這些哥哥姐姐們自己也需要成長的刺激,往往自顧不暇,也可能無法兼顧、給予年幼的弟妹所需的照顧和互動。
大人仍要盡可能把握在家的時間,輪流陪伴孩子,不要放任、不理會他們,給他們適度的刺激和各種發展練習,像是玩玩具、動動手腳、施展筋骨等。雖然無法跟親友見面,但也可以透過視訊和親友互動,保持聯繫與情感的連結。
而如果將來有機會進行小型聚會或回到托育機構,只要參與者盡量單純、不要有太多人,尤其是不特定人,還是可以讓孩子適度外出接觸刺激,只是別忘了要多留意環境跟小孩的衛生、清潔習慣。